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恢复性环境理论在康养旅游中的研究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5-5-28 10:28:43 来源: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1、恢复性环境理论概述
       恢复性环境理论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环境如何帮助人们从心理疲劳和压力中恢复。这个理论的基本概念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的Kaplan和Talbot在1983年提出。研究发现,野外生活对大多数人都具有恢复性功能,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从心理疲劳及与压力相伴的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
       相关研究发现:在恢复性环境中,人体能观察到的恢复过程包括情绪的积极转变、完成定向注意任务的改善、自主唤醒水平的下降,以及其他可以观察到的行为等;大量事实证实,自然的或具有自然特征的风景通常比城市的或者人工的风景更具有恢复性;自然的绿色环境被认为能不费力地减弱因长期的脑力劳动导致的直接注意疲劳,从而提高个体的感知恢复。

恢复性环境理论在康养旅游中的研究

       2、恢复性环境理论在康养旅游中的研究
       恢复性环境理论与康养文化的核心理念——通过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调节,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康养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是康养文化的现代体现,其特征包括对优良自然环境的强依赖性、强组织性以及旅游项目的健康体验性。
       国内恢复性环境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公园、医疗机构、疗养机构等人群密度高的地区。关于恢复性环境理论在康养旅游中的研究,学者文平在《基于恢复性环境视角的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研究》中,从恢复性环境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乡村康养旅游地建立恢复性环境的意义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论证,并对乡村康养旅游地的恢复性环境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在实践中,恢复性环境理论在康养旅游的应用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乡村康养旅游,作为康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已经开始尝试将恢复性环境理论引入其规划和设计中。又如森林康养旅游,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森林资源为依托,开发森林游憩、度假、运动、教育、养生、养老及食疗等多种业态。

查看详情 + 上一条 文化遗产与旅游景观保护策略
查看详情 + 下一条 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