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公共景观设计强调对环保技术、设备以及材料的应用,结合对科学设计方案的制定来降低公共景观形成的碳排放,以发挥低碳景观在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中的作用。另外,可依托于对清洁能源应用,或加大对能源资源消耗的控制力度,可实现对CO2 排放的有效减少,以保证公共景观设计符合低碳、节能的标准。
低碳公共景观设计与传统公共景观的核心差异在于其系统性生态干预策略。相较于常规设计对美学与功能的单向度追求,低碳景观通过全生命周期技术整合实现,具体表现为三大维度创新:首先,在物质循环层面,依托高性能环保材料与模块化设备。采用基于GIS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场地设计方法,通过碳足迹模拟软件优化空间布局。最后,建立能源替代体系,整合光伏发电系统,配合植物碳汇优化等协同措施,使运营期单位面积二氧化碳当量排放较传统景观显著下降。这种多尺度技术耦合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协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面建科园林景观设计浅谈一下低碳景观设计几个要点:
1、低冲击开发(LID)技术体系
考虑现状场地标高,基于BIM三维建模技术构建数字化地形模型,采用GIS地形分析模块对现状场地进行高程模拟与土方计算。采用“削峰填谷”策略平衡土方,尽量减少土方开挖和运输,最大程度达到土方平衡,同时回收原有场地内的建筑垃圾作为土方回填。
2、低碳植物群落营造
首先对场地进行充分的生态基底调查,保留利用现状植被和表土资源。对场地原有局部原生乔木最大程度进行保留,补植高汇碳的乡土植被品种以及种植群落,所有植被均来自本地苗圃。构建“乔木(60%)—灌木(25%)—地被(15%)”复层结构种植方式。引入光合效率高的树种,选用维护成本较低的灌木,通过海绵城市设计收集利用场地雨水灌溉植物,减少植物修剪频率。搭配常春藤等攀缘植物覆盖建筑立面,对场地内建筑表面有效遮蔽,形成“垂直森林”效应。经测算,降低建筑能耗,单位面积固碳量较传统单层绿地提升33%。同时于植物景观规划与周边绿地相互联系融合,串联不同地块的低碳空间,形成片区及城市绿地碳储集中区和“城市碳库”。
3、低碳工艺材料
使用再生材料,减少钢材和水泥的使用。建立材料碳足迹追溯系统,优先选用再生骨料混凝土(RAC)、竹木复合材料等低碳建材。其中透水铺装系统应用范围达50%以上,增强地面透水能力,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微小气候,增加场地雨水与地下水涵养。
4、海绵城市系统集成
通过“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三级控制。场地内划分为8个汇水分区,有效控制场地内的径流量。利用高差,通过雨水花园、滞留型植草沟、绿色屋顶等海绵设施,合理组织径流,打造野趣生态体验区与水生植物科普区。创新应用生物滞留系统,通过土壤-微生物-植物有效减少径流污染。
5、绿色建筑技术创新
将建筑设计成屋面可上人的覆土建筑,消隐体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同时实现景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通过绿色生态技术的适用性分析,应用多项绿色建筑技术。如采用地下空间利用、自然通风等被动式手段为主,高能效设备与系统、绿色照明、节水浇灌系统、节水器具等主动式技术为辅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实现实用、高效、舒适、节能,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相关要求。创新实施"生态幕墙"技术,采用垂直绿化系统覆盖建筑立面,从而降低建筑表面温度,减少空调能耗。
6、低碳行为引导
场地中设计与市政交通衔接的步行道、自行车道和自行车停车棚等,影响和改变市民的出行方式。设置共享单车停车点,提高绿色出行分担率。在有利的区域设计公交车站等,提升场地绿色出行的可达性,构建行人、自行车及公共交通的网络。采用无障碍设计(坡度<5%)。通过空间句法分析优化路径网络,提高步行可达性指数(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