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大布局
1)生态湿地区
生态湿地区是湿地风貌得以体现的主要构成。区内模拟自然湿地的特性,设置多个绿岛,水域,沟壑、湾地以及不同的植物群落,展现湿地水量变化时不同的景观形态,形成一个多种植物生境的湿地系统。
2)功能活动区
功能活动区围绕着场地地形呈环状分布,沿着中心生态湿地区按照功能需求及场地限制性因素设置了主要的三个功能区块。分别为主入口集散广场、运动健身游乐角、水道活力休闲带。主入口集散广场,考虑到场地限制性因素,综合考虑在公园的西侧。运动健身游乐角,位于场地的最北端。运动场内设有各类球场,球场边上设置一个绿化组团包围的私密儿童游乐角。次入口斜穿与儿童游乐角和健身场地之间,笔直延伸出一条架空的观景挑平台;水道活力休闲带,位于场地的西南角,连接主入口集散广场。丛水渠上游水库引水入园。在水渠初段设置叠水入水口,并通过水闸截流,人工控制入水量,调节中心生态湿地,在水渠中段设置树阵广场、停车位、休闲廊架、景观亭等,丰富区块功能,提升品质;在水渠后段设置叠水出口,合理控制院内蓄水量,起到行洪蓄水的作用。水道活力休闲带是公园水资源的“开关”,是生态湿地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2、竖向设计
地形系统位于生态湿地外围,构成外围景观的总体景观骨架,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层次,有效地在视线、噪音上削弱来自城市的影响。
1)阻隔功能
地形的整体趋势为四周高内部低缓,在中心生态湿地外围建立起视线阻隔、减少噪音污染的地形系统作为保护屏障,减少对湿地中的生物活动干扰,有效消减周边建筑对场地本身带来的空间压抑感。
2)空间特色
四周高内部低的地形形成了内外观赏的不同视角与不同的空间感。带状块石挡墙与起伏蜿蜒的地形相契合,营造出变化的空间体验。
3)路线分析
a. 对外交通
场地设置了一个主入口,并在西南处的水渠边上设置了两个小型树阵广场、一个停车场和一个次入口,形成渐入式的沿街立面。公园北侧设置一处次入口,设置了一处停车场。
b. 湿地内部交通
在生态湿地区块设置木栈道与主园路相衔接,形成湿地内部的交通网络。是整个生态公园的“大静脉”。
3、植物设计
植物品种主要以湿生耐水湿的植物为主,在生态湿地区外围建立密林保护内部湿地。
山地林带:宜选择深根性,不易风倒、枝叶茂密、固土作用强、树木寿命长、有观赏价值且季相变化丰富的树种。
缓坡植物带:宜选择枝叶茂密、固土作用强、树木寿命长、有观赏价值且季相变化丰富的树种。同时兼顾鸟嗜植物、蜜源植物。
滨水林带:宜选择根深、抗性强、耐水性强、树形挺拔、有明显湿地特色的树种。
广场种植:宜选择根深、抗性强、树形饱满的树种。
湿地植物带:根据不同的水深范围,分别进行带状或块状种植。选择抗性强,有一定吸附能力,姿态优美、适合粗放式管理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