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科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修复理念下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3-2-4 10:26:36 来源: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得到重视,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工作,借助具体可行的设计策略,提升湿地公园建设的整体效果,将湿地的功能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1、生态修复设计
       当前,在湿地区域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很多,如周边植被单一且杂乱,景观性差、鱼塘数量众多,底部硬化影响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连接,缺乏相应的湿地植被等。对此,在生态修复设计中,采用的措施包括:一是将现状厂房拆除,改造铺地,结合周边规划居住用地,结合地形塑造阳光草坡,为周围居民区的人们打造多彩的生态绿地空间;二是改善场地内部植物品种单一现状,丰富植被层次;三是破除鱼塘硬质池底,打通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增加雨洪调蓄能力,解决城市内涝、面源污染等问题;四是增加场地内部湿生植物,合理运用湿地植物净化水质;五是丰富区域内植物种类,采用乔木、草木相结合的方式营造空间层次感,改善区域内植被种类单一问题,形成成片的林区提供鸟类栖息地;六是适当改造采沙坑,种植低养护成本的菖蒲、鸢尾等湿生植物,强化湿地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吸附雨水中的污染物质,将自然净化后的雨水汇入河中。。
       2、做好水体设计
       在水体设计中,强调技术与空间的合理搭配,将城市水治理从原本简单的“末端快排”改造成新的治理过程,包括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以及系统治理三个核心内容。在城市湿地公园水体设计中,需要将各类生态系统包括建筑、场地、绿地、水域等对于水的吸纳、蓄滞以及缓释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渗水、蓄水、净水、用水等手段的相互配合,实现湿地对于水的渗透、积存和净化,恢复并增强城市海绵功能,使得人工环境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变化,实现城市用水环境和用水安全。
       3、确定景观结构
       根据生态修复工程周边用地性质、功能定位不同,结合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将整体结构确定为:“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体现了优质的生态景观,亲水特色鲜明,休闲游憩娱乐功能突出的兼具人工湿地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生态修复带的特点;从功能上实现城市滨水休闲空间和水体生态修复的自然转换和有机融合;从绿色空间上,通过几大节点的打造,传承地方特色。其中,“一带”指生态修复带;“四区”指不同的功能区,包括运动休闲区、家庭体验休闲区、浪漫法国休闲区、湿地拓展区。
       1)运动休闲区:充分运用地形,改造现有的水泥场地,设计成生态大草坡,并融入全年龄段24小时活力运动场地和儿童活动场等运动休闲区,打造自然阳光休闲的活力空间;
       2)文化体验休闲区:利用现状鱼塘,营造生态水景观,并结合基地内部地形和独有的姊妹廊桥,设计成姊妹广场,从而打造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生态景观;
       3)浪漫法国休闲区:利用现状水系、农田,并结合玫瑰花园等元素,让居民认识并体验法国风情;
       4)湿地拓展区:利用现状采砂坑,应用湿地技术打造湿地拓展区,并用栈道连接浅滩湿地,让人们亲近水源,进一步打造出丰富的湿地探索区域。
       4、做好专项设计
       1)整体交通设计。交通系统由主要园路、次要园路组成,主园路与规划市政道路、现状堤顶路相连接,为项目提供一个交通便利的游览环境。将入口设置在道路交叉口位置,这也是改造后未来的人群聚集地,需要依照相关规范的要求,设置相应的无障碍设施以及停车位。
       2)公园道路设计。公园园区的道路采用的是慢跑道与骑行道相互结合的方式,要求道路贯穿整个场地,向南连接二期绿道,道路宽度与二期保持一致,提高河道滨水可达性,优化滨水游憩体验。主路宽度为4.0m,材料为灰色和红色透水混凝土。每隔100米设置慢行引导数字。自行车骑行为主,人行为辅;辅路宽度为2.5m,材料为灰色透水混凝土。与一级道路相接,风格一致。功能以人行为主;局部小道宽度为1.8m,材质为灰色透水混凝土,局部河岸滩涂、亲水空间设置1.8米宽的支路小径,使游人亲近景观。
       3)服务设施设计。公园内设置驿站点3个(结合二期分布设置),承担医疗急救服务、餐饮、休憩室,直饮水等功能。公厕3个,在儿童游戏场附近,设置儿童用厕,并设无障碍厕所,保障残疾人使用。停车场8处,健身娱乐设施6处(集中在北侧运动公园内)。园内设置垃圾桶结合实际情况和服务半径,按照主、次干道平均每100米/个,游步道每200米/个布置。
       4)海绵设施设计。河东生态修复带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通过与城市公园中的海绵设施连成系统,有效地传输和消纳了雨水,在强降雨时能有条理进行处理、消化雨水径流,同时层级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在收集绿地周边区域雨水时,植草沟不能直接引流,可以通过设计地下管道,引流至绿地公园进行雨水消纳,地下管道与海绵设施相互结合,进一步打造宜人的可持续公园。
       5)绿色基础设施设计。为维持现有河滩地的植物群落,并营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遵循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设计人员决定选择本土植物,包括香樟(市树)、月季花(市花)、广玉兰、桂花等,在湿地生态区多选用芦苇、睡莲、穗花狐尾藻等植物,通过合理的植物设计与配置打造绿色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公园环境,创造健康的户外空间。

查看详情 + 上一条 将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意义
查看详情 + 下一条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