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校园景观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于校园景观的安全需求也在提高。下面建科园林景观设计从空间、交通、植物、设施、管理等多方面提出安全营造策略,为校园景观的设计和提升提供参考。
1、提升景观空间
1)学生行为
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和社交具有自主性,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渴望社交,具有探索精神。在校园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探讨景观与学生行为的关联性,分析使用人群行为特征的独特性,着重研究人的外部行为。将设计与行为相结合,注重实用性的体现,把握行为和使用环境规律,考虑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满足人的行为心理需要,将其运用于设计中,处理不同功能的空间环境。
2)视觉感受
校园景观设计应具有整体性。在空间尺度创设过程中,关注空间尺度形态,促使空间交流互动,营造安全空间氛围,提升空间的领域感和安全感。充分考虑空间的可视性,确保空间视线通透性和照明关系合理。支持安装监控系统,增强紧急情况响应力,提高景观的整体安全性。协调空间的边界与景观之间的关系,营造不同程度具有私密性和界限感的景观环境,提供空间隐私和安全防护,增加空间的安全感。减少隐藏和躲藏的可能性,防止潜在的安全威胁。通过有效的边界设计减少恐惧和不安情绪,增强安全意识和行为。
2、合理设置交通体系
1)交通规划
将校园交通规划与使用人数相结合,关注校园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准确评估出行需求,优化校园交通系统。合理规划校园内的道路布局,改善学生的出行方式,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和出行效率。提供安全交通网络系统,建立和谐有序、相对独立、相互沟通的校园环境,防止拥挤、滞留和占道等情况,保障人员安全。
在行人优先的校园交通系统中,找出学生群体主导行为、主导空间及学生的空间选择偏好,结合可达性分析学生群体的空间选择特点,连接重要节点区域,提升重要路段的交通可达性。人们在行走过程中,能够在不断转换的景观中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在具有舒适性的景观环境中产生交往意向,在多方位的接触中形成交往互动。
2)交通设施
增设交通标志,提高出行者对交通状况的把控度。对校园内交通标志的种类和数量、布局与设计、合法性等因素进行重点考察,考虑使用者的视线,设置合适的位置引导、警示或提醒,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布局。在机动车辆和步行道的交叉点,设置必要的交通标志,注重易识别性和准确性。
3)交通管理
校园内的交通管理主要针对使用率较高、车流量较大的区域,在管理的过程中增设减速带,定时出动保卫人员疏导,通过学生志愿者进行临时监管等。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促进交通安全知识的传播,同时加强对校内交通状况的管控,以规范校内交通秩序。
3、植物选择与应用
1)植物选择
根据校园功能分配合理选择植物,提升环境质量。注意植物整体形态、植物品种,避免存活率低、易燃性强的植物。加强对校园内的公共空间和绿地进行管理和维护,促进景观绿地生态建设,丰富景观层次。明确校园所处区位,将校园自身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充分利用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特点,考虑植物的生态特点、管理需求和对景观安全的影响,确保植物的选择和种植与景观安全的要求相适应。不同地域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特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植物选种尽量以乡土植物为主。
2)植物应用
校园景观植物具有美化功能。植物都有独特的形状、颜色,根据它们的特性选择和利用,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相结合,打造协调对比、对称均衡的视觉效果。植物与交通道路相结合,植物的种类变化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致,减少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的视觉疲劳。在选择树木时,考虑树木的生长速度和环境要求,并考虑通行时对净空高度的要求,提高安全系数。植物的竖向设计具有组织校园景观空间的功能,影响可视景观和可见范围。通过地形的起伏变化营造空间的纵深感,增加植物种植的表面积,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改善植物土壤生态。利用自然和人工材料,满足学生感官需求,加强高校绿化,促进生物多样性及校园生态系统的协调。
4、完善设施设备
1)铺装
景观铺装设计充分考虑铺装材质的防滑设计,在美化环境的同时确保设施使用安全。通过铺装形状和颜色的不同,划分区域,分割使用空间、地面标识图案及指向,要求清晰明了,能正确、及时地发出安全提示信息。
2)照明
完善照明系统,加强整体与部分照明。人们不了解情况时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只有在看清周围环境时才有安全感。建议增加校园各级道路上的照明设施,在广场、道路、水边、台阶等处设置灯光,定期维修损坏的照明设施,确保夜间景观安全,避免因照明缺失而造成伤害。预设不同场地活动需要,根据活动场地需要进行灯光设定,确保照明光线是连续、均匀、具备所需亮度的安全照明。
3)设施管理
校园设施和设备是保障校园安全的基础。景观设施应该满足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保证校园空间、场所及设施在使用中不发生影响师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安全故障。加强对校园内安全设备的投入,如消防设施、校园监控系统、安全警报器等,并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建立完善的校园标识系统,增设展示性设施,注重设施质量,选择坚实和耐久材料。确保标识的清晰度和可见性,如有受损,应及时对标识进行修复或更换,以确保标识系统的有效性,避免因标识混乱而引发安全问题。
5、安全管理提升
加强安全管理,提供安全保障。校园景观安全是学生日常生活和活动的重要保障之一,建设标准和评判标准应考虑规章制度、安全巡逻、管理标准、预防措施等。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警示标识系统和应急预案,从管理、质量、安全、环境、健康等方面出发,制定严格的标准和安全预防措施。结合校园环境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不同类别预案,并积极准备实施工作。定期开展安全巡逻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保证教育区域的安全和秩序。针对安全检查涉及的各方面,建立齐全的检查检测体系和安全监管标准,加强安全教育,改善安全环境,提升监管水平和执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