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基于生态修复视角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5-11-10 9:36:48 来源: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在当前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从生态修复视角出发进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已成为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这种设计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景观美学表达,而是将生态修复理念贯穿于设计的全流程,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与艺术的设计语言,修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体验的景观空间。

基于生态修复视角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1、生境营造
       生境的多样性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应通过地形改造、水体梳理等手段,营造多样化的生境类型,满足不同生物的生存需求。
       1)地形改造
       根据湿地的自然地形特征,合理调整地形坡度与高程,营造洼地、岗地、滩涂等不同地形景观。例如在湿地低洼区域形成浅水区,为水生植物、鱼类等提供栖息环境;在较高区域营造岗地,种植耐旱的乔灌木,为鸟类提供觅食与筑巢的场所。同时,通过地形改造,引导水流自然汇集与扩散,恢复湿地的水文循环功能。
       2)水体梳理
       优化湿地的水体结构,构建“主水道—支水道—沼泽—浅滩”相结合的水系网络,提高水文连通性。例如拓宽主水道,保障水体的流动性;设置支水道,增加水体与陆地的接触面积,为水生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在支水道末端营造沼泽与浅滩,利用水生植物、底栖生物等净化水质,同时为鸟类、两栖动物等提供适宜的生境。此外,可引入人工湿地系统,如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等,进一步强化水质净化功能,处理周边区域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改善湿地水体环境。
       2、植被配置
       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还能为生物提供栖息与食物来源。在植被配置上,应遵循“本土优先、生态适配、群落稳定”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植物群落。
       1)本土植物优先选择
       本土植物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文等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快速融入湿地生态系统,且不会造成生态入侵。例如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湿地公园中,可选择芦苇、香蒲、菖蒲等本土水生植物,它们不仅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能力,还能为鸟类提供栖息与觅食的场所;在陆地区域,可选择垂柳、水杉、池杉等本土乔木,以及栀子、紫薇等灌木,构建多样化的植被景观。
       2)构建复层植被群落
       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生长需求,构建乔、灌、草、水生植物相结合的复层植被群落,提高植被的生态稳定性与生态功能。例如在湿地岸边区域,上层种植垂柳、水杉等乔木,形成林冠层,为下层植物提供遮荫;中层种植栀子、紫薇等灌木,增加植被的层次感;下层种植麦冬、鸢尾等草本植物,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在水体中,种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浮萍、睡莲等浮水植物,以及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形成完整的水生植被群落,净化水质,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3)考虑植物的生态功能与季相变化
       在植被配置时,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功能,如选择具有较强吸附能力、净化能力的植物,用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选择固氮植物,改善土壤肥力。同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选择不同花期、叶色的植物,确保湿地公园在不同季节都能呈现出丰富的景观效果,提升景观的观赏性与吸引力。例如,春季可种植樱花、桃花等开花植物,营造烂漫的春日景观;夏季可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打造清新的夏日景观;秋季可种植枫树、银杏等彩叶植物,形成绚丽的秋日景观;冬季可种植梅花、松柏等耐寒植物,增添冬日的生机与活力。
       3、水文修复
       水文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水文条件的改变直接影响湿地的生态功能与结构。因此,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水文修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水资源调控、水质净化、水文连通性恢复等方面。
       1)水资源调控
       根据湿地的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控水资源,保障湿地的水位稳定。通过建设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等,实现对湿地进水与出水的控制,在雨季时储存雨水,防止湿地水位过高;在旱季时补充水源,避免湿地干涸。同时,可收集周边区域的雨水、再生水等,作为湿地的补充水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水质净化
       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对湿地的水体进行净化,改善水质环境。物理净化手段主要包括沉淀、过滤等,通过设置沉淀池、过滤坝等设施,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泥沙等杂质;化学净化手段主要用于处理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但需注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净化手段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水质净化方式,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等,利用植物的吸收、吸附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净化水质。例如,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它们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投放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能够将水体中的氨氮转化为氮气,降低水体中的氮含量。
       3)水文连通性恢复
       通过拆除阻碍水流的堤坝、围墙等设施,打通湿地内部以及湿地与周边水体的联系,恢复水文连通性。例如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若湿地与城市河流、湖泊等水体被道路、建筑等隔断,可建设生态通道,如地下涵洞、生态堤岸等,让水流能够自由流通,实现湿地与周边水体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景观小品与设施设计
       在保障生态修复效果的前提下,合理设置景观小品与设施,不仅能够提升湿地公园的景观品质,还能为公众提供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服务,实现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协同发展。

查看详情 + 上一条 生态修复理念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查看详情 + 下一条 工业园景观设计亮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