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包含了园建景观、广场景观、植物景观、小品景观以及道路景观。
校园景观设计应该从整体出发,优先考虑景观的安全性、实用性、人文性以及艺术性。校园室外景观不仅是学生课堂的延续,更是一本生动的户外教材,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探索热情与关注。
笔者有多年乡村校园景观设计经验,下面将乡村校园景观分为3类进行设计分析: ① 基础功能型景观设计;② 文化主题型景观设计; ③ 自然教育型景观设计。
1、基础功能型景观设计策略
我国大部分乡村学校受限于资金及场地,在文化底蕴及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优先先保证景观的功能性以及基础的景观设计效果。
不同年龄段的孩童,需要的户外环境是有差异的,因此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的景观设计理念也有所区别。
3~6岁幼儿正处于感知力与记忆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优质的户外环境能有效促进其学习发展。幼儿园景观按功能可分为教育学习类与体验类两大类型,良好的设计能全面提升幼儿的体能、认知及社交能力。因此,幼儿园景观设计可以根据这两大类型进行分区设计,但要注意的是,安全性需放在第一位考虑,不设置过多的视觉盲区。
6~13岁的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价值观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其精力旺盛,户外活动以“动”为主,同时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构建审美、道德和社会认知。小学校园景观不仅是活动空间,更是重要的教育载体。通过自然互动培养生态意识,借助文化元素传递传统价值,利用艺术设计提升审美素养,并结合协作游戏促进社交发展。这些功能相互融合,使校园环境成为课堂之外的“隐性课程”,助力小学生全面发展。
乡村初中多实行封闭管理,师生在校时间长,社交需求突出。校园景观设计应注重功能与人文的平衡,一方面打造开放交流空间,如庭院、长廊等,促进互动;另一方面合理划分动静分区,通过科学规划动线,既能满足社交需求,又能提升校园生活效率,实现开放与秩序的统一。
此外,校园景观绿化规划不仅是学校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营造校园环境的关键。从植物的配置上,尽量选择低维护要求的植物景观,如以乡土树种为主,不用或者仅在重要的节点使用绿篱及大草坪。同时,注意选择安全无毒的植物种类,以免师生误碰,幼儿园还可以多种植果树进行认知学习。
2、文化主题型景观设计策略
主题文化景观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和传承性等特点,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有条件的乡村学校,则可以结合校园办学理念和教学课程进行设计,在满足基础功能的前提下,配置园林小品及园建,如主题雕塑、文化长廊、休闲广场等。统筹建筑布局与道路系统,结合地域历史、民俗及气候特征,打造主题鲜明的景观空间。
主题文化又可分为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两大类。需要注意的是,主题型校园设计更应该重视师生作为核心使用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前期调研收集使用意见,并将其转化为设计要素。这种参与式设计方法既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又能确保校园空间与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形成有机衔接。
3、自然教育型景观设计策略
近年来,乡村教育创新者积极探索本土化办学模式,其以自然教育为特色,创办了一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学校。乡村特有的自然与乡土文化具有独特教育价值,通过挖掘乡村孩子的特质,可以培养特殊人才。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乡村教育困境,其“自然育人"理念还为城市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在幼儿园教育方面,乡村学校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与城市学校依赖高成本设施不同,乡村学校设置种植园、养殖区替代传统草坪,让幼儿参与完整的“播种-照料-收获"过程。地面采用沙土混合松针树皮的铺装,既经济安全又舒适实用。同时,利用树枝、卵石等自然材料打造游戏区,结合地形设计攀爬、滑行等功能区,融入乡土文化元素,形成“材料-空间-文化"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
乡村学校依托田间资源开展特色实,利用闲置用地建设农耕体验区,既满足劳动教育需求,又传承乡土文化,这些创新实践为乡村教育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