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之际,很多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延缓气候变暖的速度,针对碳排放做出了规划,“双碳”计划应运而生。“双碳”计划即我国在二零三零年以前达到“碳达峰”目标,在二零六零年以前达到“碳中和”目标。这对
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设计者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下面建科园林景观设计浅谈一下“双碳”园林设计的优化路径:
1、优化园林植物的选择
园林设计者若想基于“双碳”优化园林设计,则不能忽视植物的选择。植物作为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地选取对园林设计是否具备低碳性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在“双碳”下,优化植物的选择,使其借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具有显著的固碳效果。而不同类型的植物固碳能力不同。其中,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的复合植被系统固碳效率最高,单一的乔木,地被植物固碳能力次之。因此,在选择植物时,园林设计可优先考虑那些易于成活、后期维护成本低且固碳能力强的本地树种。一般而言,本地树种不仅具备适应性强的特点,其对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也具有促进作用。当然,还可适当选择一些具有特色的树种,以此在保持园林生态平衡的同时,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在布局方面,设计可借助组团式布局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达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比如,可以将片植、群植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以乡土树种为主体,以孤植、对植和列植为辅,设计植物景观。具体而言,主要植被可选择生长迅速的乡土树种,次要植被可选择固碳能力强的灌木如紫薇、丁香,同时布置一定面积的草坪草,以此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使得园林植物符合“双碳”要求。
2、基于“双碳”的园林铺装与照明系统设计
部分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及参与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求新、求变。但一些设计者在求新、求变时往往会忽视“双碳”目标的引领。因此,设计者在“双碳”计划下,进行园林铺装设计时不仅要追求美观和功能性,更要注重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性。结合传统的硬质铺装材料如混凝土和沥青而言,这种铺装形式不仅需要购买大量的非环保材料,还会使得其在被生产、应用的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碳。针对沥青等这种硬质铺装材料,其在应用于园林路面上时,很有可能由于不透水,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因此,园林铺装设计应转向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材料和技术。比如,可选用透水铺装材料进行铺装,减少地表径流的同时,增加地下水补给,同时降低地面温度。如此一来则有利于人们减少对空调的使用,降低碳排放,同时促进植物吸水与生长,增强园林的固碳能力。在照明系统设置方面,园林设计者可积极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使之利用太阳能板收集太阳能,为园林提供清洁的照明能源。
3、借助水景设计落实“双碳”要求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园林水景设计还可优化水景部分的设计。比如,在设计水景时充分考虑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情况,以此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因此,在“双碳”计划下,园林设计者不仅要注重水景设计的美观性,还要积极与海绵城市的理念相结合,打造出能够自我调节、适应气候变化的园林环境。具体而言,设计者可利用地形的高差,设计出地下雨水管网和地面沟渠,在低洼区域收集雨水。如此一来,这些沟渠则可以巧妙地借助高低差形成跌水景观,在增加园林观赏性的同时,实现雨水的自然收集,用来补充地下水或成为景观水体,如小型湖泊等,为园林增添动态美。总之,这样设计园林水景,不仅能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地表径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